烛光记忆(十三)|愿以岁月安好为赠,谢良师开卷之芳华
作者: jiaoyuyishu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7 16:36:57
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随着立宪派组织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相继失败,徐特立逐渐认识到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他向革命党人林伯渠等人了解革命形势,表示要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湖南还是黑云压城之际,徐特立约集一些进步教员到处宣传演讲,号召大家支持革命。湖南光复后,徐特立担任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他相继辞去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来改革人心,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他创办并苦心经营着长沙师范,并到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渊博学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毛泽东、蔡和森等许多有志匡时救国的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维果斯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他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认为这样就失去了整体的属性。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既丰富又深刻,后人对它的解读歧义丛生。一方面,维果斯基的许多作品没有出版。另一方面,他本人不断修正、拓展自己的观点。他的工作的开展与著作的撰写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因而,粗糙与欠成熟在所难免。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思想的发展过程把握文化历史理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