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来历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发起,自母亲逝世后,她悲痛欲绝,终身未婚,膝下无儿无女,一直陪伴在她母亲的身边。
1905年,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逝世,贾维斯想要给母亲办一场特别的追思礼 ,于是写信给母亲生前服务了20年的西弗吉尼亚洲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教堂与她一起为她的母亲做一场特别追思礼拜。
安娜·贾维斯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成立一个节日能够让子女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并对母亲表达自己的情感。安娜·贾维斯和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力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并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
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于是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洲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成为了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母亲节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母亲节的意义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或许多年后许多往事都淡忘了,但过节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节日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重大的人伦节日对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母亲节体现了两种精神:一是母爱无私,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对子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无私的慈爱;二是孝亲敬老,让天下子女的孝心有一个受到唤醒并勇于表达的机会。
代表人物
回眸中华民族的历史,孟母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形象,在孟子三岁丧父后,她就担负起教养孟子的全部责任。“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传颂了两千多年,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到学习的内部规律,她都注意到了,终于使孩子成了大器,她自己成为教育子女的母亲典范,被誉为“母教一人”,到现代仍传为懿范,孟母堪可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用以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励一代代母亲,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德。
母亲节习俗
在母亲节这天,中国的母亲们会举行厨艺比赛、评选最美母亲、组织母亲们旅游、评选最佳孝心等活动庆祝节日。
母亲们还会收到子女表达爱意的礼物,比如象征母爱的康乃馨、特制的爱心甜点、精致的手工贺卡等。
献孝心
其实孝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做,你就能感受到。当父母生病时,你走上前去轻轻的问候一声,并给他们递上一杯热开水一颗药,当父母十分劳累时,你走上前去给他们捶捶背,并端上一盆热腾腾的水洗洗脚,当父母从外地打工或出远门归来时,你走上前去主动热情为他们接下行李,当父母的生日到来时,你提前为他们献上做儿女的最真诚的祝福,这些简单再简单不过的言行,就能让父母感受到孩子对他们的孝心。
在这个温馨的节日,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在未来的日子里,多点快乐少点烦恼、多点轻松少点疲惫、多点闲暇少点忙碌、多点笑容少点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