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期刊(第八期)II 为什么我们会沉迷“烂梗”的泥潭?

为什么我们会沉迷“烂梗”的泥潭?

在信息洪流中,“烂梗”肆意蔓延,不少人深陷其中。探究原因,首要是从众心理作祟。人具有社会性,当周围充斥特定烂梗,为融入群体、避免被边缘化,往往会不自觉跟风使用,在群体认同中寻求心理慰藉。

然而,过度沉迷烂梗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苍白、思维固化等问题。我们需理性对待,在享受其带来的片刻轻松时,不忘提升自我语言素养与思维深度,莫让烂梗侵蚀了语言与文化的“健康肌体”。

大学校园里,“烂梗”像有魔力的流行风,刮进了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咱就是说”“绝绝子”等烂梗此起彼伏,可为啥大学生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呢?

从众心理是“罪魁祸首”之一。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至关重要。当周围同学都在说某个烂梗时,自己若不用,就仿佛站在群体边缘。

为了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获得那种“自己人”的归属感,烂梗便成了“入场券”。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在这热闹的语言狂欢里,个体的独特思考似乎不再重要,只要跟着喊出那些烂梗,就能融入集体的欢声笑语。

网络世界的推波助澜更是“火上浇油”。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弄潮儿”,在各种社交平台、短视频的“轰炸”下,烂梗如潮水般涌来。

这些烂梗新奇、好记,还带着潮流的“光环”。手指轻轻一点,就能在网络的“梗海”里遨游,不知不觉就成了烂梗的“复读机”,在虚拟世界里乐此不疲地传播着。

但一味沉迷烂梗,恰似饮鸩止渴。它会让大学生的语言变得空洞乏味,好似被抽走了“灵魂”,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梗壳”。长此以往,还可能扭曲价值观,把低俗当有趣,让浮躁的“梗文化”占据心灵高地。

大学生对烂梗的沉迷,实则是多种心理“陷阱”交织的结果。要想挣脱,就得在潮流中坚守思考的“灯塔”,用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为语言“充电”,方能不被“烂梗”的漩涡吞噬,在成长之路上稳健前行。

学院地址: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京阳大道

版权所有:©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