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苗乡续写团结篇章:石榴籽里绽放的民族情

七月的麻阳苗乡,蝉鸣声声,绿意流淌。东方语言学院红色领帮团——“语”润苗乡暑期实践团的成员们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在吕家坪镇的青山绿水间续写“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实践团队员带领着孩子们,用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诗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苗乡孩童的心田。

石榴籽课堂:一粒种子,万颗同心

“大家看,这颗石榴里藏着什么?”实践团队员李思潼轻点鼠标,教室的屏幕上一颗饱满的石榴被轻轻剥开,果瓣间浮现出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孩童笑脸:蒙古族的马头琴、苗族的银饰、维吾尔族的花帽……五十六个民族的元素如繁星般点缀在石榴籽的缝隙中,构成一幅“石榴抱籽,民族同心”的生动图景。

“石榴的外壳是我们的祖国,每一颗籽都是不同的民族。”李思潼指着屏幕娓娓道来,“虽然我们穿着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的话,但都紧紧依偎在祖国的怀抱里。”孩子们瞪大眼睛,仿佛想数清画面中究竟有多少个“自己”。留守儿童小琴小声说:“原来我的苗族裙子,和屏幕里藏族姐姐的彩袍,都是一家人!”

随后,实践团开展“民族知识小课堂”。孩子们通过互动问答、服饰拼图游戏,在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中记住“傣族孔雀舞”“彝族火把节”等文化符号。当李思潼问“什么是民族团结”时,7岁的男孩满佳乐站起来大声说:“就是像图片的石榴籽,谁也离不开谁!”

随后,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开展“一家亲诗歌朗诵会”。从《爱我中华》的激昂旋律,到自创诗歌《苗乡石榴红》的稚嫩童声,孩子们在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更在诗歌的意境里读懂“团结”的力量。

语言筑桥:普通话里听中国心跳

作为语言类院校的实践团,成员们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针对苗乡儿童方言习惯,团队设计了“绕口令挑战赛”“情景对话小剧场”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纠正发音、提升表达。实践团还录制了“苗语-普通话双语小课堂”视频,用孩子们熟悉的苗语解释普通话词汇,既保留文化根脉,又打通语言壁垒。

文化润心:苗乡大地上的团结答卷

除了语言课堂,实践团还深入走访苗乡村落,将文化浸润的脚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吕家坪镇的锦江河畔,实践团有幸采访到麻阳船工号子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胡锦水老先生。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用浑厚有力的嗓音为队员们演绎了一段激昂的船工号子——“哟呵——嘿咗!风急浪高莫慌张,纤绳拉直往前闯……”号子声穿透时空,仿佛将众人带回沅水奔腾、船工齐心的岁月。

“船工号子是我们麻阳苗乡的‘生命之歌’。”胡老先生为队员们娓娓道来,“过去沅江险滩多,一艘船十几人,号子就是‘同心锁’——领号人喊一句,众人应一句,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他特别提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麻阳船工号子不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通过“非遗进校园”“文旅融合”等项目焕发新生。“现在,我们带着号子走进学校、登上舞台,就是要让年轻一代知道:团结的号子不能断,民族的精神要代代传!”

望未来:共筑语言梦,携手谱新篇

此次“语”润苗乡暑期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文化的交融。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说着何种语言,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是那紧紧依偎在一起的石榴籽。

学院地址: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京阳大道

版权所有:©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