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领帮团”观红色电影 传革命基因‖电影《钱学森》推荐

钱学森个人经历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的资格,赴美深造。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决定回国,但遭遇了美国的阻挠。最终,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他于1955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究‌。

926D

F3AB

电影内容

66AC

电影《钱学森》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了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这部电影的故事始于20世纪40年代,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科技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凸显。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凭借卓越的科研能力,在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当时国际科学界的闪耀新星。

但钱学森时刻心系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然地要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效力。那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科技力量推动国防建设与工业发展。美国方面深知钱学森的巨大价值,对他进行了严苛的监视与阻挠,甚至将他软禁。在这种艰难处境下,钱学森夫妇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与美方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不屈抗争。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投身于“两弹一星”事业。当时国内科研条件艰苦,技术基础薄弱,又面临国际上的技术封锁。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钱学森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摸索。1960年,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这些伟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国防安全基石 。电影《钱学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经纬中,生动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贡献。

推荐原因

8B34

《钱学森》这部电影极具观看价值,从爱国精神传递层面看,影片生动呈现了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毅然归国的艰难历程。彼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一心回国效力。他的这一选择深刻诠释了炽热的爱国情怀,能极大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促使大家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在科学精神彰显方面,电影细致刻画了钱学森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两弹一星” 技术难题的过程。当时国内科研条件艰苦,技术基础薄弱,还面临国际技术封锁,但他凭借异禀天赋与坚定信念,带领团队从仿制入手,一步步奠定中国火箭基础。他严谨治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对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同学们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鼓励大家在面对学业难题时,要有钻研精神,不轻易放弃 。

从人物情感展现角度而言,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相濡以沫的爱情令人动容。在钱学森忘我工作、为科研拼搏的岁月里,蒋英给予理解与支持,家庭成为他坚实的后盾。这种真挚深厚的情感,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亲情与爱情的温暖力量,引导大家在校园生活中珍惜身边人,重视情感交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学院地址: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京阳大道

版权所有:©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