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领帮团”红色记忆‖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男,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20年初,李大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先生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与陈独秀先生并称“南陈北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广为流传。 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核心成员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著名领导者。同时,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期间,通过撰写文章和组织活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伟大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以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27年,李大钊遭北洋政府逮捕,忍受酷刑却坚定不屈,守住党的秘密。他作为第一个走上绞刑架的共产党员,高呼“共产党万岁”,毅然就义,时年38岁。他以生命引领旧中国走向新生,留下中国革命史上壮丽的一笔。李大钊先生在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在狱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依然大义凛然。最终,他为了革命事业慷慨赴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就义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流血的事,非所必要,然亦非所敢辞。要知道,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纵观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坚定的牺牲奋斗观铸就其勇猛的牺牲奋斗精神,也指引着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不断前进。是无数如李大钊同志这般的时代先行者,抛头颅洒热血的付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踽踽而行,坚守着希望与对光明的向往,锻造了中华民族高贵的头颅和不屈的脊梁,创造了我们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今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先生第135周年诞辰,人们仍感慨于他的勇气,叹服于他的坚定。如今的中国,彻底摆脱了为人鱼肉的历史,国泰民安,百姓安乐。今日之中国,当如先生所愿。先烈之遗志,吾辈永志不忘。

李大钊先生作品《青春》节选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

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乘风破浪。

学院地址: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京阳大道

版权所有:©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