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更大贡献。立足长沙市经济建设这一永恒主题和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今年5月9日,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在长沙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长沙要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走在前列,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中走在前列,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中走在前列,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走在前列,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走在前列”。“六个走在前列”成为长沙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成为引领长沙市民 “小康梦”、“两型梦”、“幸福梦”的重大宣言。
那么,长沙民办高等院校又该如何按照“六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根据自身属性和特征加强探索与实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育事业发展为核心,有效助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呢?作为我省、我市民办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骨干力量,我院始终立足“以外语类专业为主导、以多语言平台上的商贸服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文科类高职院校属性,从内涵发展上紧扣专业特点、凝练办学特色,形成与其它文科类院校“错位发展”的建设模式,形成区别于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力求在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贡献能力等方面走在我市乃至我省文科类高职院校的前列。
定位是对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的系统设计,定位准不准确、科不科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命力与发展力。2033年到2012年,我院对“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进行反复研讨、修订,围绕以文科性质为主体、以外语教育为主导的基本属性,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一是在发展目标定位上,紧扣湖南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和长沙市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深度对接对外商贸行业、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服务外包产业、涉外文化产业,将学校建设成为我省小语种应用性人才培养基地、涉外商贸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心;二是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坚持对接市场、对接区域、对接行业产业,坚持“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按照应用外语类专业与商贸服务类专业齐头并进、互融兼通的专业建设思路,全力培养多语言平台上的商贸服务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在服务面向定位上,立足长株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以我省服务外包产业、浏阳市烟花产业、长株潭地区外经外贸企业为服务重点,全力提升商贸服务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一是专业设置创新:我院确定了“瞄准商贸服务、力求错位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采取深入市场、行业、企业深度调研的方法和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模式,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点,充分听取职场一线专家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合理设置专业、动态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商务英语、应用日语等省级精品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逐步培养了9个小语种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酒店管理、会展策划等重点专业,新增了涉外医疗护理、空中乘务专业,形成了应用外语类专业群与商贸服务类专业群“双群并举”的专业建设格局。
二是培养规格创新:为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市场和岗位紧密对接,我院根据两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即“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外语技能+专业技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双”定位,确保了人才培养标准符合湖南产业发展对外向型、创新型、国际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外语+专业”的双料培养,为此,学院建设了人文素养培育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翻译文化传播公司等校内培养平台,为学生理实一体教学和综合素质拓展提供了条件保障。
三是课程体系创新:我院构建了“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文科专业课程特征,突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将课程设计为“职业基本素质模块、双证融通职业能力培养模块、职业定位与顶岗实习就业模块”3个一级模块、 7个二级模块,课程体系突出“岗、证、课一体融通”。 在课程配置上,应用外语类专业突出职业外语特征,课程按外语技能+相关专业技能约7:3配置;商贸服务类专业突出以多语言为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技能+外语技能约7:3配置,为学生的“双技能”培养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
四是教学模式创新:我院高度重视实训教学,有效探索了 “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为:以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按照学生“接受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实施——完成任务——成果评价”的行动体系构建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使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保持一致。如:校内情景模拟综合实训时,首先组建一个由1名外教、1名专业教师、1名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的三人实训小组,然后根据实训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工作任务或者是工作项目,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或小组分析的形式理解任务内容与要求,教师由此变成实训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角,并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分解、实施、完成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由三人实训小组和学生共同对任务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这一模式有效推动了“教学做合一、导练研结合”。
五是教学资源创新:我院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力度、深度,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模式”,以“订单培养”企业为合作主体,在校内建成了“一基地四中心”实训平台,“一基地”是指由翻译文化传播公司等3家实体公司形成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中心”是指由47个实训室构成的外语技能实训中心、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人文素养培育中心和情景模拟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开设330余个实训项目。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共建,建成了52个校外实训基地,打造了长株潭“四化两型”建设区、珠三角经济开发区、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国外交流与合作高校等4大区域板块、7类职业方向和3种出国实习形式构成的“47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构建了“职业认知实训、语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情景模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全程覆盖式实践教学体系。
特色是高校的特质,也是高校的品牌,我院重视办学特色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了“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办学特色: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上,形成了“校本系统培训+生产一线锻炼+国外高校研修”的综合培养模式。每年在校内举办2—3次师资培训活动,举行各类教学比武活动,每年选派50名左右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选送10人左右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学习,选派8-10名专业带头人到国外高水平知名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修,选派2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国外高职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了专职教师国外培养常态化机制和国内培养多元化格局。
二是国际交流合作上,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劳伦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金融管理学院、德国欧福应用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等14所国外院校和英联邦电信公司、阿联酋温州鞋业公司、新加坡国际航空公司、意大利浏阳烟花分部等4家境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通过教师互派、师资培养、学生交换、学生假期带薪实习、学生国外定向就业、跨国分阶段培养等方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有效开辟了学生双向交换、语言研修、带薪实习、学历提升、国外就业的黄金通道,我院毕业生国外就业比例近年来保持在10%左右。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上,有机融入企业元素和国际元素,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人文特征、职业特征和国际特征。比如:经常性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学并和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为主体的交流、探讨活动,经常性邀请企业劳模、先进生产者来校演讲、言传身教,经常性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体验,增强职业感知,在环境布置、学生管理、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等方面,融入企业管理元素与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学校建设了12个外国文化情景体验室,建立了“英语角”、“法语廊”、“德语窗”、“俄语园”、“西语阁”等板块构成的“外语课外沙龙”,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外国美食节”、“樱花节”、“圣诞节”、“外文原版电影欣赏”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由于近年来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建设与发展成果不断巩固,目前,学校已成为中南地区小语种专业最齐全、国际合作交流最活跃的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