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公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收费公示 -> 正文

校园贷真实案例(二)

发布日期:2017-12-26     点击量:

案例一:刷单购物只能掉进圈套一伙社会人员来到高校,说请大学生帮忙刷单,让学生提供身份信息,通过某金融平台刷单买手机等贵重产品,并称学生每刷一单给200元或300元的佣金。大学生参与刷单,和金融平台签订分期购物合同,且利息很高,产品被社会人员拿走,大学生就掉入了陷阱。

按照合同法的合同相对方理论,合同是金融平台和大学生签订的,合同不和拿走产品的社会人员产生关系,结果金融平台就会找大学生追债。

案例二:没钱不能找小额贷

一名大学生跟一家小贷公司借了1.5万元钱,合同体现的是2.5万元,其中1万元是小贷公司说的各种费用。合同约定,到期不还按日付违约金2000元,还要付交通费、平台费等一大笔费用,这个学生因为1.5万元钱最终被讨债的额度达到了10万元,家属只好报警。因为小贷公司所主张的高利率法律不会保护,因此他们会找人充当讨债人员,非法拘禁,上门讨债等等。

案例三:女生“裸贷”痛苦留给自己

一位女生通过小额贷公司借了一笔钱还不上,为了还钱,她找到另外一家小贷公司借款,对方说:“你要是啥也没有,那你脱了衣服,拿身份证拍照吧。如果到期不还就公布裸照。”不想这是两家小额贷公司的圈套,最后这个女生不堪其扰,选择报警。

案例四:乱留身份证复印件危险

有的公司派人到学校收集大学生的身份证复印件和签名,每搜集一个给几元或者几十元,然后这些公司就用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去申请贷款或者信用卡。出现债务问题后,贷款公司或者银行就会找不知情的大学生讨债。

案例五:兼职别成为帮凶

为了解决家庭经济负担,有些在校大学生做勤工俭学。有一种勤工俭学要注意,就是推广新上线的APP。有的公司的APP虽然外表很光鲜,但其中隐藏了小额贷。大学生将这种APP推广给同学,如果有大学生通过这种APP掉入校园贷的陷阱,那就成了坏人的帮凶了。

案例六:网上搜索别轻信

有些大学生没有钱了,会通过网上搜索寻求贷款的途径。一位大学生在网上搜索了一个贷款公司,在与该贷款公司沟通的时候,对方称要手续费等等费用,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相信后给对方汇钱。这是一种传统的骗局,只是伪装了现代的外衣。

大学生们在校的时候,不要相信借贷不用还的说法,要学习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妥善保管好个人信息,不是帮他人刷单,有信用卡的不把信用卡借给别人。校内外兼职要守法,留个心眼

学院地址: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京阳大道      

招生电话:0731-88164788  0731-88204788

学工处电话:0731-8824561

专网络部招生电话:0731-88207666   

校办公室电话:0731-88460863